《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課堂學習資料有效性的案例研究》后期教師調(diào)查問卷
為總結(jié)《小學語文教師提高課堂學習資料有效性的案例研究》前期調(diào)研與中期實踐的階段性成效,系統(tǒng)梳理課堂學習資料在長期應用中的遺留問題,收集教師對資料優(yōu)化的長效性建議,進一步提升資料服務教學目標、適配學生需求的精準度,特開展本次后期調(diào)查。問卷實行匿名填寫,所有數(shù)據(jù)僅用于學術研究分析,請您結(jié)合近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客觀作答。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!
1. 您的教齡:
<5年
5-10年
11-15年
16-20年
20年以上
2. 您對“提高課堂學習資料有效性”的后續(xù)研究有何期待?(可多選)
提供分層資料設計模板(如低年級趣味化、高年級探究化)
開發(fā)智能工具輔助資料篩選(如按教學目標匹配資源)
組織跨班級/跨年級資源共享(如建立主題資源庫)
開展多模態(tài)資料制作培訓(如短視頻、互動課件設計)
3. 您所教授的年級:
低年級(1-2年級)
中年級(3-4年級)
高年級(5-6年級)
4. 您在設計課堂資料時,是否以“教學目標”為核心篩選素材(如《母雞》一課聚焦“情感變化”而非泛化知識)?
始終堅持(結(jié)合目標精準篩選)
經(jīng)常如此(多數(shù)課時會關聯(lián)目標)
偶爾考慮(僅部分重點課時)
未明確關注(以資料堆砌為主)
5. 您是否布置過課前資料收集任務(如《童年的水墨畫》中收集“家庭游戲”“水墨元素”)?
重點課時布置
偶爾嘗試
布置過
6. 您布置課前資料收集任務,學生完成的質(zhì)量如何?
高(80%以上符合要求)
中(50%-80%)
低(<50%)
7. 您在課堂上引用學生自主收集的資料頻率如何?
每課多次引用(≥5次)
每課1-2次
偶爾引用
未引用過
8. 您使用的學習資料形式包括哪些?(可多選)
文字教材(課本、教輔)
圖片/插畫
音頻(朗讀、音樂)
視頻(紀錄片、動畫)
實物/模型(如識字卡片、古詩詞配圖)
數(shù)字資源(學習平臺、互動課件)
學生自主收集的資料(如生活中的語文素材)
9. 您如何管理學生收集的資料(如照片、文字、音頻等)?(可多選)
課堂直接使用
存入班級云盤/共享文件夾
整理成資源包備用
未統(tǒng)一管理(僅個別學生分享)
10. 您認為優(yōu)化學習資料后,課堂發(fā)生了哪些變化?(可多選)
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更深入(如通過對比資料突破《母雞》情感變化)
課堂互動更積極(小組討論、資料分享頻次增加)
學生自主提問能力提升(能結(jié)合資料提出探究性問題)
教學效率提高(減少無效講解,資料直接服務于目標)
暫無明顯變化
11. 學生在資料收集與運用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?(可多選)
資料與教學目標關聯(lián)度低(如搜集無關信息)
形式單一(以文字抄寫為主,缺乏圖片、視頻等)
參與不均衡(部分學生依賴他人,或能力弱的學生難以完成)
整理能力弱(不會分類、篩選有效信息)
12. 您是否觀察到學生因資料支持而提升的具體能力?(可多選)
信息篩選能力(能區(qū)分“有用”與“無用”資料)
語言表達能力(在資料分享中更有條理)
合作能力(小組合作整理資料時分工明確)
創(chuàng)造力(如根據(jù)資料創(chuàng)編詩歌、繪制思維導圖)
學習興趣(主動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素材)
13. 您在資料設計與實施中遇到的最大挑戰(zhàn)是:(可多選)
海量資源中篩選精準素材耗時耗力
學生收集的資料質(zhì)量參差不齊,難以整合
技術工具不足(如不會制作視頻、使用共享平臺)
低年級學生自主收集能力弱,需大量指導
評價資料的標準不清晰(如如何判斷“有效資料”)
14. 您認為現(xiàn)有學習資料存在哪些不足?(可多選)
與課本知識點銜接不緊密
缺乏生活場景關聯(lián)(如未融入標語、廣告語等素材)
分層設計不細致(未兼顧不同水平學生需求)
多模態(tài)資源占比低(仍以文字資料為主)
15. 請結(jié)合您的教學實踐,寫下一條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:
關閉
更多問卷
復制此問卷